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与新中国同龄的法官:以法治为“桥”解民众“心结”
中新社记者 张素
75岁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委员、知识产权审判庭原庭长蒋志培思维敏捷、声音洪亮。
“传统不能丢,制度不能丢。”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中国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司法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法律工作者要继续以法治为“桥”,化解民众“心结”。
多元化解纠纷
与新中国同龄的蒋志培曾在基层法院民庭工作十余年。那时,他与同事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为人们化解纠纷。
蒋志培回忆说,当时大多数人家中“财产”寥寥无几,诸如柜子锯成一人一半、争一口腌咸菜缸的纠纷屡见不鲜。在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年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民事案件,司法人员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矛盾。
就地开庭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蒋志培认为,这种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和邻里见证下的审判方式,既对当事人起到约束作用,又促进各方真诚交流,大大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
经过长足发展,中国的纠纷解决方式不仅限于诉讼,而是由调解、仲裁、公证、诉讼等共同组成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如今,民众遇事先找“法”,一些邻里矛盾也不用上交,活跃在乡村社区的调解员把纠纷化解在诉前。
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收案906万件,同比增长12.3%;诉前调解成功率72.27%,同比增长3.47个百分点。诉至法院的民事行政纠纷总量增幅、诉讼案件量增幅实现“双下降”,诉前调解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凸显。
保护知识产权
蒋志培的个人足迹也折射出中国司法制度的时代烙印与发展变迁。
进入20世纪90年代,蒋志培调任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任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庭长期间,他与团队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
“别看有的判决书写出来比较简单,但很多案子都经历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深入的法理研讨。”他回忆说,为追求准确,写的判决书越来越长,“事实理由说得越来越具体充分”。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马一德指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自创建之初即紧跟国际最高保护水平,过去十余年间更是完成了继改革开放知识产权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修法之后知识产权立法规范的新一次全面升级。
蒋志培在退休后也一直密切关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相关问题。为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他多次建议推动专门知识产权法院、上诉法院的成立。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挂牌运行《E世博官方网站》,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受理案件18924件,审结15710件。马一德称,中国已经成为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是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并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
推进涉外审判
从中学时代开始,蒋志培就很喜欢英语。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民庭的涉外、涉港澳台、著作权组以后,因为有语言基础,他为搭建中外法治交流“桥梁”贡献了力量。
1992年,蒋志培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区际法律冲突和版权问题。他还曾参加在海牙召开的国际会议,讨论有关国际司法问题。“把自己实际做的介绍出去,告诉他们‘我们怎么处理’,对方一看案子就知道你实际达到的水平,这种交流比较实在。”他说。
伴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跨境贸易投资持续增长。在跨境商事纠纷中,当事人主动选择中国法院管辖的案件日益增多。2013年至2024年上半年,各地法院审结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近50万件,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调解愈发受到国际社会青睐。不少法官巧用调解化解当事人“心结”、推动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5年间审结涉外案件1198件,在多起案件中促成中外当事人达成一揽子和解。
“要坚持好传统、贯彻好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正的需求。”蒋志培说,期待更多法律工作者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精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既解“法结”更解“心结”。(完)
其实 ☼,细究两只股票上涨的背后,并非基本面出现了什么重大 ♏变化。以安奈儿为例,今年11月17日,安奈儿公告了当月15日 ⛎召开业绩说明会、路演活动信息情况。公告显示,有包括基金、券商 ♌等多达11家机构的人员参与,业绩说明会主要介绍了电子束接枝技 ❦术及抗病毒抗菌面料的情况。而早在今年8月份,安奈儿就公告了旗 ♋下全资子公司与水木接枝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共同出资1000 ♎万E世博官方网站元设立合资公司的事项。新设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为抗病毒抗菌功 ☾能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等。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也提示投资者 ♈,理财产品净值不会一 ♓直上涨也不会一直下跌 ⏲,一般会在波动中上升 ☾,所以对于产品净值的 ⛳短期小幅波动不会太过担心,如果产品净值跌幅过大,则需要判断是 ✅市场短期行为造成,还是配置的高风险资产比例过高。
本报记者 林进春 【编辑:王小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