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降准降息落地!2.5%,进入倒计时!”“警惕!保险市场或现重大调整”……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保险业预定利率或再度调降这一“情绪”正在保险业中蔓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更新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表,将各期限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自2025年5月8日起执行。此次降息与5月15日执行的0.5个百分点全面降准形成政策组合拳。《k彩彩民福地注册登录》
市场利率中枢的下移正触发金融领域连锁反应,其中保险行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成为焦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虽暂未触发预定利率调整机制,但若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且今年二季度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再次低于2.25%,人身险预定利率的下调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且预定利率最早将于今年三季度下调。
预定利率下调不远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5月7日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不难理解,对于借款人而言,借款成本更低了。
但对于保险购买者而言,未来或将难以买到当前预定利率的人身险。并且,在降低政策利率的背景下,或正加速这一进程。
今年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据了解,这是今年初监管推出“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机制后,首次公布研究值。今年初,《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磅发布。其中提到,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
进一步来看,最新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2.13%,已较前值下降21个基点。根据触发条件,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需要关注的是,根据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因此,当前2.5%的现行预定利率上限与研究值(2.13%)的差距已达37个基点。
“人身保险产品定价迎来关键调整窗口。”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对记者分析表示,保险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今年一季度公布的2.34%继续下行0.21个百分点。这一动态折射出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深层变革,也为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新考题。
有预测称,若二季度研究值延续下行趋势,并考虑到5年期LPR大概率跟随政策利率调降等因素,研究值跌破2.25%几成定局。按两个月过渡期要求,最快9月行业将完成产品切换,预定利率上限正式迈入“2%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即将降至“历史最低点”。
基于此,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考虑到当前经济环境下行压力以及政策导向的影响,特别是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降息和降准措施的实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利率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这意味着,预定利率上限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下调至2%左右。当然,具体的调整时间和幅度还会受到未来几个月市场利率走势、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何以影响市场
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基于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设定的保单每年收益率。
预定利率缘何会下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保险公司积极应对风险、保障稳健运营的重要举措。
而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被业内人士视为保险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武忠言表示,此次调整标志着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发挥实质作用。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建立的市场利率挂钩机制,预定利率研究值每季度需综合5年期以上LPR、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指标动态调整。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破2.5%关键点位,银行业存贷利率持续走低,客观上推动保险产品定价基准顺应市场趋势。这种“随行就市”的调节机制,既避免定价倒挂引发的利差损风险,亦为行业稳健经营筑牢防线。
不过,对于保险业而言,预定利率直接关联保险产品定价与收益。以30岁男性投保增额终身寿险为例,预定利率从2.5%降至2.25%,同样缴费条件下,保单现金价值在30年后将减少约8%—10%。这或将削弱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国债等竞品的收益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居民风险偏好降低、保本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保险产品若不能提供差异化价值主张,可能面临客户流失风险。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预定利率下调,一方面凸显现行在售产品的收益率优势,有助于促进当期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不利于调整后产品的销售。总体来看,前期几次降低预定利率,大部分客户的购买潜力已经释放。进一步降低预定利率,人身保险行业增长面临进一步困难。
业内人士同样认为,预定利率“双刃剑”效应愈发明显。适度调降虽能缓解险企负债端压力,但也可能削弱储蓄型产品市场竞争力。武忠言表示,利率中枢下行压力正倒逼保险业加速转型突围。
产品策略“转舵”
或将于年内到来的预定利率大幅调整,无疑正加速“保障+浮动收益”产品崛起。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面对预定利率下调压力,保险公司已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如有险企已着手开发“保底2.0%+分红”的新型万能险。
有险企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从公司到行业,已着手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产品,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平衡客户利益与企业经营。这种转型不仅符合监管引导方向,更能激活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在低利率环境下开辟差异化竞争路径。
“保险公司目前已将产品发展的重点转向浮动收益型产品,通过负债与资产的匹配,尤其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提升投资收益,为人身保险产品提供更多利益。”宋占军分析表示,目前分红保险已经成为各家公司发展的主力。因此,在宋占军看来,分红、万能将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长期来看,面对利率长期走低的全球性趋势,精耕资产负债匹配成为破局关键。武忠言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的韧性为险资运用提供了优质资产池。对于险企而言,需建立利率敏感性动态评估模型,在固收资产配置中加强久期管理,同时把握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通过“固收+”策略与另类投资组合,有望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提升投资收益,为产品创新储备战略空间。
站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保险业预定利率下调既是挑战,更是倒逼行业回归“保险姓保”这一本源的有利契机。武忠言表示,定价机制变革实质是保险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当预定利率告别刚性兑付时代,行业竞争正从简单价格比拼转向综合服务能力较量。唯有快速建立弹性定价体系、优化资产配置效能的企业,方能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掌握主动权。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责任编辑:秦艺